白昌学:大山深处领唱脱贫战歌
地势偏远,山多地薄,产业单一,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,全村1876人村民中,就有建档立卡扶贫户51户……惠水县雅水镇硐房村是个一类贫困村,它的原生态俊秀风光,都掩藏在连绵群山和贫困之中了。
2014年,白昌学由县法院选派参加同步小康驻村工作。2016年,他主动请缨,再次出任硐房村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组组长直至今年8月。
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,一针一线的“绣花”功夫,硐房村在不经意的时光流淌中悄然改变。白昌学,就是那个大山深处以实际行动领唱脱贫战歌的人。
找出贫困突围的“药引子”
2014年起,白昌学来到这里,便一头扎进与贫困的交锋。扶贫这块硬骨头,他带着工作组一口一口地“啃”。
到任后,白昌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全面开展村情调查。白昌学认为,扶贫工作来不能好高骛远,硐房村的扶贫脱贫工作局面打开,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味具有示范意义的“药引子”。
地偏但植被丰茂,山多却不乏平缓。白昌学带着工作组决定靠山吃山,在提升种养殖上做文章。首次牛刀小试是发展林下养鸡,白昌学一次次“游说”村里在外务工的知识青年罗松返乡发展。去年,在工作组帮助下,罗松和5户贫困户联合办起了林下养鸡产业。管理精细,赶上市场好,项目当年获利,参与养殖的5户农户都摘掉了贫困帽子。
良好的生态就是最现实的优势。首战告捷,白昌学谋划把“动静”弄得更大一些。一路东奔西跑,赢得一串“东成西就”:工作组“跑”来了10万羽的绿壳蛋鸡林下养殖,“跑”来了广西陆拾红花公司大果油茶和冰桔种植,“跑”来了竹柳、罗汉果等药材产业落地……
“跑”出来的发展
东奔西跑中,白昌学感悟到:社会涌动太多爱心,桥接好社会责任与基层扶贫的通道,农村脱贫也能“曲径通幽”。
他多次到都匀、贵阳市等地的多家民营企业登门求助。数次奔波,终于得到了华夏医院集团贵阳华夏不孕不育医院、贵阳东大肛肠医院、惠水农夫之家餐饮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支持。
2014年11月23日,因由白昌学牵线搭桥,村委会组织企业进村开展帮扶活动。活动现场,华夏医院为村里20户精准扶贫户捐助食用油、大米、生活用具等。该院还进行医疗扶贫,为230多位村民免费做B超、血糖等多个项目检测;该院总经理郑建琪还同精准扶贫户学子石火金签订帮扶协议,个人资助石火金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一切费用。
“白组长就是能跑!”白昌学善跑,最为硐房村群众津津乐道。硐房地处惠水优质米主产区,为了帮助村民得到高价定单,白昌学只身到贵阳多家企业上门推销。奇的是,他竟然装病“闯”进几家民营医院的老总办公室。坐下来不说病,只说精准扶贫,几次三番,精诚所至,取得了贵阳华夏医院、东大肛肠医院以高出市价50%的价格购买村里贫困户大米、生猪的大笔订单。此类合作订单还陆续拓展到县城多家酒楼和私立幼儿园。现如今,村里贫困户的农产品不愁销路,愁的反而是生产。
建一支“脱贫加强班”
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已开展五年,众所周知,每个驻村工作组由5人组成。而今,惠水正将这个数据刷新:今年,该县立足加大脱贫攻坚力度,把驻村工作组建制扩至8人——全县组建108个驻村工作组,队员规模达到864人。
在硐房村,这个数字又被刷新:驻村工作组 “招兵买马”,把队伍扩编到了14人规模。
今年,按县里规划,硐房村今年要“摘帽出列”,压力更是艰巨。当下,村里还有51户贫困户,有生猪生态规模养殖、几条通组硬化路等项目正待实施,县里组建的8人驻村工作组,白昌学觉得还不够。在他的动员下,工作组增加了6名不领取报酬的驻村志愿者,其中有回村发展的知识青年,有县人社局的退休干部,有村里的退休教师……白昌学结合组员特长对全村扶贫任务细致分工,使全组人员人尽其才、各尽其用。
14人的驻村工作组,一支豪情激越的“脱贫加强班”,携手全村群众共同描绘硐房村同步小康美景。
扶贫:执着的初心守望
白昌学是一名少数民族干部,安守本分,做事踏实,待人谦和。参加工作以来,他几次作为党建扶贫工作队员,经常到乡镇、村开展农村工作。多少个夜晚召集村民开会,多少次打电筒点火把串寨入户,也难得记清多少个周末在帮扶工作中度过。在硐房村,他这个外来者,早已被村民在心里引为村里人。2014年驻村结束,由于工作需要,白昌学没有继续安排驻村,村“两委”干部三番五次找镇党委政府,找到县法院,请求安排白昌学继续到村工作。
以扶贫为己任,以驻村帮扶为乐,这是因为,同样在贫困山区土生土长的白昌学,始终在内心深处保持着对农村、农民最深沉的眷恋。
连年获表彰为先进,事迹几次登上媒体,没有骄傲,没有浮躁,白昌学继续以实干回应民声,执着守望初心。今年8月,白昌学从驻村工作岗位上提拔任惠水县芦山镇副镇长,分管扶贫等工作——换了岗位,依然一如既往,怀着初心的守望,在扶贫的征途中,继续前进!